證券時報記者 劉敬元
近日,華電集團旗下新能源平臺華電新能作為A股今年以來最大首次公開募股(IPO)項目成功上市,華電新能當日漲幅超125%,收盤時市值接近3000億元。投資者注意到,中國人壽、平安人壽位列華電新能原始股股東名單之中。兩大險資戰略投資入股華電新能,歷經3年多的等待,終于迎來項目上市,所持股權估值增長近兩倍。
這可以視作近年來保險資金加碼股權投資并看到實效的一個典型案例。據金融監管總局公布的數據,截至今年一季度末,31萬億元人身險公司資金運用余額中,長期股權投資達2.6萬億元,占比8.27%,成為僅次于債券、股票的資產類別。
上述投資案例背后,均有保險資管或其專業私募股權公司的助力。作為脫胎于保險公司投資部門的資管機構,保險資管公司相對于其他資管機構而言,有一個明顯特征是服務于母公司負債資金的管理需求。基于保險資金的期限長、規模大、追求穩健回報特征,保險資管開展的資管業務中,提供長期穩定回報的債權計劃多年來占據核心位置。
近些年,保險資管逐漸意識到股權投資業務的重要性。從經濟范式而言,伴隨向高質量發展模式轉變,傳統債權融資模式不再適用于新經濟、科技創新等領域的融資需求,權益融資更加適配新階段的需要。從業務方式而言,相較債權投資方式——投向某個具體項目而言,保險資管的股權投資作為直達企業的方式,對實體企業的支持更加直接高效。
從資金性質看,保險資金期限長、來源穩定,具備成為新質生產力等發展所需耐心資本的條件。從保險自身看,股權投資是保險資金應對低利率挑戰、提升投資收益率、優化配置結構的重要方式,監管機構也引導支持保險資金開展股權投資。總之,股權投資是保險資管和保險資金服務實體經濟、發揮耐心資本作用的重要載體。
與此同時,保險資管通過股權投資服務實體經濟也講求可行性。事實上,保險資管公司探索股權業務已十年有余,一直在摸索中前行。囿于“股”的特性與險資偏好的穩健回報存在差異,保險資管的股權投資需要有獨特偏好。例如,所投產業階段更偏向成熟期和中后期;收益方面雖有一定包容性,但較市場化股權投資機構更偏好有期間收益和穩定現金流的項目;此外,險資股權投資所投項目規模往往較大,投向以服務國家戰略或與保險主業協同的領域為主,如金融“五篇大文章”、硬科技、綠色新能源、健康養老等。
當前,經過行業主體多年積累,保險資管的股權投資取得一定成效,但仍在能力建設和經驗積累中。特別是近年股權投資市場遇冷、退出較難,新興科技領域專業含量高,對保險資管的產業研究和投資專業性提出更高要求。對30多萬億保險資金和30多家保險資管機構而言,股權投資業務空間廣闊,機遇與挑戰并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