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券時報記者 劉敬元 鄧雄鷹
在預定利率不斷下調過程中,國內壽險行業已逐步認識到,發展分紅險為代表的浮動收益型業務,既是形勢所迫,也是主動求變。
2024年9月發布的保險業新“國十條”提到,“推進產品轉型升級,支持浮動收益型保險發展”,這為壽險業下一階段的轉型提供了指引。
事實上,分紅險并非新事物。在2013年人身險市場化費率改革之前,分紅險曾經“一險獨大”,占據國內壽險市場超七成的業務份額。
此次分紅險重回主流并非簡單“回歸”,更是人身保險行業發展到更高階段,以及周期轉換的必然之舉。從國際壽險業經驗來看,發展浮動收益型業務,是行業應對低利率周期的關鍵舉措之一。
當然,分紅險再度被市場接受還需要一定過程。對于過去多年習慣了固定收益的客戶來說,理解分紅險“浮動收益”并非易事。因此,壽險行業需要吸取上一輪分紅險獨大時期的經驗教訓,避免銷售誤導等情況,盡量為行業新周期實現高質量轉型、服務客戶需求奠定良好基礎。
不過,當前壽險業主推分紅險,與十幾年前相比,也面臨更為有利的環境和條件。一是客戶層面對保險產品的接受度明顯提升,在保障和財富管理需求下,分紅險仍有市場剛性需求。二是銷售隊伍層面,目前不少地區推行分級銷售,更高素質、專業化的保險銷售人員有望講清這一收益“下有保證、上有彈性”的產品,并將其帶給適合的人群。三是壽險公司更重視資產負債管理,投資團隊也會參與分紅險的產品開發乃至培訓、銷售過程,既便于推廣,也利于分紅險資金的投資。
尤為重要的是,如今的保險公司更加重視“以客戶為中心”。與十多年前單純拼產品收益不同,本輪分紅險轉型更強調綜合服務能力,“保險+服務”成為保險公司比拼的重點。
分紅險的基礎仍是長期壽險,需服務于客戶的養老和財富管理需求。轉型過程中,保險公司并非只盯著保費收入這一項指標,同時也注重隊伍和綜合服務能力。全方位生態化賦能,更能服務好客戶需求,更好適應分紅險轉型要求,也會讓業務發展得更有質量。